【干货】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卫星(600118);欧比特(300053);航天宏图(688066);中科星图(688568);雷科防务(002413);航天电子(600879)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业链;全景图谱;成本结构;价值链;
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链全景梳理
从产业链区分,商业遥感卫星产业上游由卫星制造、卫星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其中制造包括金属材料、芯片、面板、固液推进器、电源、天线等;卫星发射包括运载火箭研制、设计总装、在轨交付等;地面设备制造包括网络设备和大众消费设备。
中游为商业遥感卫星运营,主要是地面运营商和数据运营商,其业务有数据产品销售和服务解决方案。
下游为商业遥感卫星应用领域,按照客户类型划分为B端和C端,B端大部分是政府企业,C端是消费者。基于卫星系统和卫星技术,将各类信息产品与服务分发至各级用户,从而构成价值传递的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集中度较高,尤其上游卫星制造及发射主要由中国航天、中国卫星等企业完成;商业遥感卫星地面设备制造商较多,代表企业有中国卫星、长光卫星、欧比特、世纪空间、北斗星通等。中游商业遥感卫星运营商主要分为有自有卫星和没有自有卫星两类。有自有卫星的企业,其产业链覆盖上中游,代表企业有中国卫星、欧比特、世纪空间和长光卫星;另一类没有自有卫星,主要通过购买数据后处理再应用,开发出售相关软件,代表企也有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下游为应用领域,诸如气象观测、海洋观测等。
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
我国商业遥感卫星产业企业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区域集中度高,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北京地区,北京地区分布有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上游有航天恒星;中游有北斗星通、中国卫星、四维图新、中科星图、雷科防务、航天宏图;下游有国源科技、观典防务、理工导航、四维图新、恒宇信通;此外华中地区例如武汉等产业链相对完善,但企业聚集程度不如北京;华东主要是上下游企业聚集,华南是中下游聚集,西南和西北是中上游企业聚集。
商业遥感卫星行业价值链分布
商业遥感卫星价值链大致也呈微笑曲线。卫星所需大部分是特种材料,零部件技术水平较高,因此在价值链中最高,在65-80%,部分供应商获利水平甚至更高。卫星平台及各种载荷的制造,包括精密机械加工、电子设备组装等。近年来通过批量生产,为了降本增效,专用设备的价值有所下降,但也在20-35%左右。系统研发主要是通用的系统模块,跟下游不同领域定制化的数据平台和智慧业务相比利润较低,在15-20%左右。遥感卫星制造利润较高,在25-30%左右,卫星数据服务的价值跨度较大,在15-35%左右。地理测绘相对较低,在10-20%,遥感数据平台在30-40%,航天测控的价值高达40%-50%。
注:毛利率是衡量行业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价值的重要指标
商业遥感卫星行业代表性上市企业成本结构
商业遥感卫星的成本构成复杂,涉及多个阶段和不同类型的费用。不同企业经营业务类型不同,不同年份企业主要收入结构也会有所调整,因此主要成本结构有所区别。通过分析代表性企业可以了解到,以中国卫星为代表的卫星制造企业材料和外协费用最高,占比接近七成,相比2023年有所下降,其次是人工成本,占比20%,相比2023年上升;航天宏图除了卫星制造和发射以外,还提供地球科学大数据平台,自主研发水平较高,因此技术服务费用是最重要的成本,占比31.6%,但近年来成本有下降趋势,人工成本占比32.4%,硬件成本占比27.8%;航宇微为了进行可持续发展,公司业务扩张速度放缓,因此大部分是已购设备的折旧和摊销费用,占比47.6%,其次是材料成本占比17.1%,人工成本9.1%,外购成本占比16.2%。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相关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商业遥感卫星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商业遥感...
p38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