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第三条路”探索转型 九派新闻最近干的还行
“九派新闻”上线至今已有近三个月时间,从“改名”到“离职”,再到“剥离”,每个事件将“九派”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热闹终归是热闹,这世界变化太快,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同样是来的快去也快。过度关注九派事件,折射出的其实是受众对媒体转型发展心存的多种焦虑与期待。
如我们所看到的和正在经历的,传统的传媒形态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增长。数字化浪潮冲击下,让“报业已死”、“报纸寒冬论”的声音不绝于耳,媒介融合俨然已成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不过就目前而言,传统媒体的转型速度还是太慢,其方向大致呈现以下三大类型:一类是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解决新闻内容生产和精准传播的“技术派”;第二类是崇尚内容至上的“内容派”;第三类遵从“新闻与数据两手抓”的原则,在内容和技术之间寻找平衡,并植入本地特色,兼顾民生服务特色的信息生产模式。回顾九派近三个月来在PC端和APP端上的布局和动作,其转型走的貌似是第三条路,但又并未局限于第三条路。
九派在上线时的发刊词中,提及自身将刷新公众对传媒的印象——“‘九派’绝不仅仅是普通的互联网新闻资讯产品,它是思想的版图、是舆论的沙龙、是价值的曲线、是产业融合的平台”。
基于此描述,笔者留意了九派近期在其头条和微信公众号里的多篇推送稿件,似乎能感受到几分关于“以数据为导向”的媒体报道模式。如《习近平2015年的“电话外交”》、《谁是世界水准的中国好智库?》、《2015年马云9次对话外国政要 阿里加快“走出去”步履》以及《2015年人民日报14篇社论反映出什么导向》等文章,此类文章确实能够让人直接的感受到,九派正积极的在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上做一些创新和探索。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大数据分析,可以使新闻报道有更准确的切入点。新闻界是数据的重要应用者,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进行的新闻报道,可以在繁杂琐碎的非结构化数据背后,发现常规新闻中所不能体现的逻辑,找准切入点,进而对新闻热点进行深度解读。
与此同时,使用大数据分析,更能为新闻报道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例如近段时间北京雾霾严重,公众能够看到的信息量是爆炸式增长的,但若有人提问北京政府的应急响应到底有哪些动作,恐怕在过去是很难有人直接回答出的,只能在各类媒体稿件中找到些许零散的报道,但此次九派新闻则信手拈来,迅速给出了直观的解答:《空气红色预警后的72个小时,北京市政府在做什么》,借助数据挖掘与表格化的列举,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明确的答案。
同时,通过雾霾时间段内巨量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九派迅速推出了《两次雾霾袭击下的社会心理分析》,从两次舆论的受众心理对比入手,解析两次雾霾中的公众反映情况,从而得出最终结论——“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及早干预利于舆论情绪的平复,避免舆情事件的产生”。
此类基于数据的报道还有不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价值的,起码整合式的内容能让我快速消化每天铺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此外,对于目前不太成熟的九派新闻,笔者认为,新生事物总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争议,也不可能要求每个读者的观感都是一致的,有人喜欢就有人讨厌。
p0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