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当前位置: 前瞻产业研究院 » 产经资讯

如何破解今年夏粮收购中的难题?

分享到:
 2015-06-05 11:46:36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859G0

今年夏粮收购在即,当前有几种错误思想或倾向,值得关注或澄清消除,一是托市不托市无所谓,托市价格对农民没有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都让中间商赚取了利润。二是国家掌握粮食库存太多,东北就是例子。最低收购价政策扭曲市场和价格,一无是处,粮价完全交给市场,政府不要干预。三是有钱就有粮,国际粮价低,完全可以大量进口粮食。四是粮食安全是国家层面上的事,是中央的事,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谁种粮谁赔钱,轻视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和言行比比皆是,地方或基层粮食主产区认为粮食安全不创造GDP,实际上在经济工作排序中没有位置。

2004年粮食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后,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队伍良莠不齐,囤积居奇者有,炒作粮价者有,抬价抢购者有,恶意竞争者有,粮食价格总体趋升,有时也下行,粮价不能完全反映价值,扑朔迷离,形成因素多元,粮食和价格始终牵动着农民和亿万消费者,牵动着上下游产业,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储政策,在引领价格,扩大粮食收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值得肯定,当下不能以偏概全,全面否定托市收购政策,应加以完善。

当前粮食收储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粮食面临三大矛盾,一是,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的矛盾。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特别是玉米连续增产和消费需求持续下降同步出现,产需走势逆向而行,阶段性过剩特征十分明显。稻米市场也呈现供大于求,销售不畅。

二是,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目前,广东港每吨国产玉米、大米、小麦分别比同品种进口完税价高出750元、900元和500元左右,玉米价差甚至一度超过1000元,三大谷物品种配额外进口(缴纳65%关税)的价格逼近“天花板”。与此同时,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 在这种双重挤压的状况下,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效应越来越弱,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三是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的矛盾。据海关数据预计,2014年粮食进口量将突破95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约7000万吨。任正晓说,近些年,虽然三大谷物品种配额内进口得到有序管理,但高粱、大麦、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额品种进口快速增加,2014年这些替代效应明显的品种进口总量接近2500万吨,挤占了国内玉米市场份额,加剧了产大于需的矛盾。 除此以为,大米除海关进口外,其他渠道低价进口数量依然不小,打破了国内稻谷产需基本平衡的格局,“稻强米弱”为期已久,稻米加工业经营困难。粮食生产和库存分布逐步向核心产区集中的态势,主产区收储压力巨大,托市收购政策还将延续,政策性粮食库存连年“滚雪球”,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粮食一头连着亿万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但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做好粮食收储既是当前紧迫工作,也是长期任务,事关重大。要多措并举,加强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大力促销腾库,采取定向销售等办法,消化临储粮和陈粮,为新粮腾出仓容。结合近期对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全面督查,开展专项检查,确保所有国家粮仓用于储粮,对挪作他用的,要坚决纠正、严肃问责。

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以东北地区和南方稻谷产区为重点,2014、2015两年新建仓容1000亿斤。支持主产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建设有烘干设备的储粮设施。 完善粮食经营者库存制度,奖补结合,鼓励企业多购多存。在仓容矛盾突出的地区,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支持。强化地方政府特别是销区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储备任务,今年增加地方储备500亿斤。督促销区按照不低于6个月市场供应量要求,确保粮食储备到位。提高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保证粮储安全。

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是新形势下更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当产品市场价格升高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过快时,补贴低收入群体,保障基本民生。明确政府责任。中央政府重点调控谷物、棉花、油料、糖料等,其他农产品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地方政府也要承担稳定市场的责任。在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好进出口和国家储备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

加快试点分品种扩大粮食目标价格制度范围,积极探索市场完全形成粮价机制,努力探索实现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这一制度理论很完美,目前要加快试点进程,注重操作的可行性和精准指向性。当前仍要积极推进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努力扩销增收,最大限度掌握粮源,多收快收,收好粮,储好粮,满足农民卖粮需求。

粮食销区也要承担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努力产销衔接,也可以到产区定点收储,走基地加收储的路子。适当扩大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无论是主产区和主销区,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确定时间是2004年,与实际不相符,与发展变化脱节,应扩大规模,切实落实。应加快探索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调粮的利益补偿机制,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补贴,保护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

如何破解今年夏粮收购中的难题?

完善粮食经营者库存制度,奖补结合,鼓励企业多购多存。这无疑是地储粮政策的有益补充,应解决仓储不足的矛盾,同时在收购资金上予以倾斜,鼓励多收多储,国家适当补贴和奖励,加快东北粮食入关进度,搞好跨省移库,有效解决“旱涝不均”的矛盾。实践证明,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可以信赖的力量,发挥其市场主渠道作用正当其时。

现实和历史表明,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在地方,载体在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自2004年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然发挥潜能和市场主导作用,发挥人员、设施、技术和仓储优势条件的作用,一改过去的计划主渠道,用服务、用价格、用“粮食经纪人”、用市场手段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为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掌握粮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调查中还发现一些改制后的民营粮食企业也憧憬着整合资源,参与市场主渠道的收购,这不能说是一种倒退,实际上是形势和任务要求用市场手段配置粮食资源,用市场主渠道作用的出色发挥保证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出台的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政策既彰显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威力,又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作用于粮食收购,一举两得,同时也提升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中储粮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面对中国这样的国情、粮情,必须发挥市场和调控两只手的作用,因此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巩固阵地,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是市场经济下搞好粮食流通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三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

在调查中,基层粮食部门普遍建议,为改变经济下行的影响,确保农民增收,确保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重新整合粮食购销网络,扩大粮食购销覆盖面,联手中储粮、中粮等央企系统,执行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政策,全面开展粮食收购,最大限度地掌握粮源。

整合粮食购销网络,尽可能多的掌握粮源。整合国有粮食收购资源,实现中储粮等央企和地方粮食部门联手收购;加大粮食购销,严格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力发展订单收购,走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粮食产业化之路,进一步发挥国有粮食部门市场主渠道作用,鼓励和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粮食收购,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多收粮、收好粮,尽最大限度掌握粮源,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粮食产销服务。

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地方储备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粮油购销、储备网络。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完善地方储备粮监管制度,提高粮食储藏新技术应用水平,保持合理储备规模,调整品种数量结构,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把握粮食调控的全局,注重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积极探索地方储备粮轮换的有效机制,正确把握轮换时机、数量和节奏,充分发挥储备粮“蓄水池”作用;抓好粮油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强化粮油质量监管;健全粮食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消费、库存等环节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和优化应急加工供应网络,切实增强应急保障能力;积极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增加农户科学储粮规模,降低粮食产后损耗,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

突出抓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要真正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纳入托市收购的主体,不再搞委托收购和延伸收购,解决收购网络和资金问题。成功搭建起纵横交织的托市收购网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增加国家和企业利益。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纳入托市收购主体,与中储粮企业同贷款、同收储、同竞销,结成利益共同体,不能再人为地搞成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造成人为浪费资源,竞相争抢粮源,不协调的格局。

建立粮食经纪人管理组织,依法依规发挥其中介作用。2005年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县(市、区)大多成立一个国有独资或控股粮食购销公司,原先粮所(粮站)全部改制,人员大多置换身份进行分流,很多粮所不再开展粮食收购,而农村粮食经纪人恰恰填补了这一“断层”和空白,架起了农民与粮食企业、用粮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是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掌控粮源的有益补充。

无论从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目的,还是市场需求来看,农村粮食经纪人的作用不可替代,要从法规和制度建立等方面,予以界定和扶持,使其茁壮成长,规范运作。粮食经纪人是活跃在粮食经营领域,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粮食购、销加经纪(居间、行纪、代理)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由于其构成成份比较复杂,有下岗分流的粮食职工,也有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小的粮商粮贩等等,其素质也良莠不齐,不能求全责备。

综合运用政策性粮食购销手段,确保粮价和市场稳定。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轮换不能集中一致,应错时进行,特别是在夏粮、秋粮集中上市期间,也控制住中央、地方储备粮的轮出轮入,避免对市场粮价产生很强的刺激影响,甚至发出对市场一些虚假错误的信号,对农民卖粮预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市场和粮价的不合理升降。正确的做法,由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监管之责,敦促中储粮企业和地方粮食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相互通气,控制轮换时间,把握节奏,避免冲击市场,打压粮价,让种粮农民增产增收。

应加大对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的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为巩固现有地方国有粮食购销网点,促其更好发挥在掌控粮源,增加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作用,必须走粮食产业化的路子,以大中型国有粮库或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整合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粮食订单生产、收购、运销、加工、销售,拉长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链条,解决县域粮食经济萎缩的突出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县一级粮食部门强烈要求出台粮食产业化的优惠扶持政策,在用地、税收、资金、地方储备粮承储库建设、放心粮油网点建设等方面,国家要尽快出台一系列系统长远的政策措施,运用退城进郊、发展粮食加工、购销物流园区等手段,整合基层粮食购销网点,发挥地方粮食企业的购销控制力,做大做强县域粮食经济。

要加强市场监管,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有关部门机构联席会议制度,通报价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完善粮食经营者最低最高库存制度,惩处扰乱市场行为,政府积极运用储备和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手段,调节市场。同时注意中储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出库的时间和节奏的衔接,把握好适度进口粮食的时机和快慢节奏,以及进口量,避免打压粮价或冲击国内生产和价格市场。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p0q0

分享:
标签: 夏粮收购 难题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报告库

研究员周关注榜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关注我们
前瞻网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意见反馈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