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粒贷有窘况 小额贷款行业喜忧分析
腾讯旗下的互联网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在今年5月推出,并于9月21日正式在微信钱包上线。“微粒贷”贷款额度在20 万以下,贷款利率低于一般信用卡利率。,具有“无抵押、无担保,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特点。用户只需要在手机QQ 和微信上绑定银行卡,一键点击“借钱”,系统会在几秒钟之内根据腾讯积累的社交数据及央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判断个人信用情况,并给出一定的额度,使用户无需任何抵押物,就能在线完成借款。
作为互联网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凭借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微粒贷”提供了比传统小额贷款更方便的借贷方式,按理应该受到市场青睐。然而,由于“微粒贷”背后的微众银行作为线上银行,其没有线下网点,而央行也尚未允许微众银行进行远程开户,”微粒贷“缺乏独立的账户体系,只能通过财付通开展授信和贷款业务,但仍未解决”面签“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微粒贷”可能会出现由QQ或微信被盗引发的安全风险。
“微粒贷”的尴尬处境源于其身份尚未被央行完全承认,事实上,这也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共同困境。
小额贷款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在中国,小额贷款主要服务于三农与中小公司。近年,在城镇化发展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小额贷款发展迅速。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小额贷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965家,贷款余额9508亿元,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6亿元。
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别等因素影响,各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不均衡。其中东部、西部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较快,占绝对优势,中部、东北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截至9月末,江苏省、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均超过600家。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安徽省和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均在400家以上。
不过,小贷公司快速发展的背后,其面临的最大困境——身份问题始终未能解决。据《金融机构编码规范》可知,小额贷款公司的编码为金融机构二级分类码Z-其他。然而小额贷款公司没有取得《金融许可证》,在法律上其称不上金融机构,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尽管经营贷款业务,却没有银监会的统一监管。
今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省级人民政府授权负责对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具体实施监督管理。在此条件下,小额贷款公司获得金融许可证难度加大,缺少金融许可证无法享受与金融机构同等税收、风险处置等方面待遇,这增加了额外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在此背景下,预计未来小额贷款公司将有以下发展趋势,首先,政策施压下,行业洗牌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停业退出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常态;其次,在互联网以及腾讯等发力下,小额贷款需要降低成本、提供更便捷的操作方式,互联网化成为大势;最后,小贷公司将积极谋求身份合法化,优质平台成立民营银行或村镇银行,或与银行“正规军”合作,成为后者零售端,以自身团队为银行做小微业务将是一大方向。
相关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统计近五年小额贷款行业运行数据,第一部分全面地分析了小额贷款公司当前的运行状况;由于未来小额贷款行业面临的形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第二部分在未来发展...
p0q51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