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的前景分析

分享到:
 2015-10-22 11:09:23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854G0

长期以来,实兵演习一直在军事训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昂贵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大量普及的今天,这种方式的经济代价过于高昂,并且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传统的技能考核、沙盘演练等虽然简单易行,但却难以使指挥官和士兵获得逼真的战场体验。因此,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军事训练效益,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各国军队普遍面临的问题。

前瞻经济学人

目前,在军事领域,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军事训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首先,计算机仿真使军事训练的组织更加简便。军事训练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训练的组织与实施不受时间和气象条件制约,分布式训练仿真系统甚至使不同地点的参训人员共同参与训练。其次,计算机仿真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训练模拟器可使参训人员在操作真实武器装备前就能较好地掌握必备技能,这有效减少了实装培训时间,从而降低了训练对油料、弹药的消耗和装备的磨损。再次,计算机仿真提高了部队战斗力的生成速度。训练仿真改变了官兵直接从课堂走向战场的训练模式,大大提升了训练人员的学习效率。最后,计算机仿真使军事训练的针对性和真实性更强。通过对具体的战场环境、战术背景和敌方兵力进行建模和仿真,让训练人员在和平时期就能体验到较为逼真的战场感受,使演习不再成为“演戏”。

由于运用计算机仿真开展军事训练的巨大优势与潜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美国还专门成立了国防装备仿真与建模机构,将“仿真与建模”列为“能有助于极大提高战备、现代化、部队结构、持续军事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国防技术”,并开发出了SIMNET,TAC-AIR-SOAR等一大批著名的训练仿真系统。目前,计算机仿真在军事训练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装备训练仿真。装备训练是训练人员掌握武器装备操作和战术运用的主要手段,计算机仿真在装备训练上的研究和应用开展较早,技术也相对成熟。装备训练仿真的主要载体是各类训练模拟器和系统,如飞行训练模拟器、炮兵模拟训练系统等,通过虚拟作战环境和模拟作战流程让训练人员快速掌握宝贵的操作技巧和作战经验,逼真的视觉、听觉甚至运动感受还能使训练人员能获得真实的操作体验。

第二,业务训练仿真。业务训练的主要对象是部门长、参谋等机关人员,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地图标绘、火力协调、情报综合等专门的业务技能和流程。因此,很容易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的作战场景,高效、便捷、节约地提高机关受训人员的业务素养。以某国航空兵模拟系统为例,除了在“空中鏖战”中能显示“自动识别引导指挥口令”“模拟飞行员语音报告空中情况”等主要功能外,还具备了“模拟实兵拦截”和“人员训练管理”等若干功能,在试用过程中,使飞行引导员的训练周期缩短了近二分之一。

第三,指挥训练仿真。由于指挥活动高度复杂,指挥训练系统既涉及具体的作战实体和交战过程,又涵盖高层的业务管理;既要求受训者能感受到虚拟战场环境,又要求其能与指挥机构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指挥训练系统的规模较为庞大,设计、建设和运用也较为困难。为了解决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仿真实体多的问题,现代指挥训练仿真系统大量采用了分布式仿真技术和计算机生成兵力技术。前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军提出的高层体系结构HLA,它将不同地点、不同类别、不同标准的仿真成员按照一定规范联接到一起,构成仿真联邦,以运行支撑系统RTI为媒介实现不同平台间的相互交互;后者的核心是人类行为建模,通过使用计算机生成可自主行为的虚拟兵力,让受训人员指挥的作战实体数目大幅增加,并能够依据敌军的作战条令定制蓝方,从而有效提高了训练过程的对抗性。训练仿真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近似实战的联合训练环境。

除了上述三类训练仿真系统,人们还试图构建更大规模的一体化联合训练仿真系统,将不同军种、不同类型、不同地点的仿真平台和系统结合起来,同时实现装备、业务和指挥训练,并更加贴近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特点。例如,美军开发了一种联合仿真系统(JSIMS),其目标是建立一体的、一致的、互操作的虚拟作战环境,用于实现国家战略、联合作战乃至战术等各层次的联合训练。可以预见,这种努力和尝试必将使未来军事训练的方式产生一场新的变革。

运用计算机仿真促进了军事训练的发展,而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又对计算机仿真提出了新需求。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军事训练必将在未来大放异彩。

相关深度报告 REPORTS

2025-2030年中国计算机仿真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025-2030年中国计算机仿真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报告主要分析了计算机仿真行业的发展环境;国内外计算机仿真行业发展现状;计算机仿真行业竞争格局;计算机仿真行业细分市场;计算机仿真行业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分析;计算...

查看详情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p0q0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报告库

研究员周关注榜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关注我们
前瞻网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意见反馈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