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当前位置: 前瞻产业研究院 » 产经资讯

手机代工厂纷纷倒闭 寒冬真的来了吗

分享到:
 2016-01-09 09:03:49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649G0

最近关于手机产业链的相关新闻频频出现,2015年初,东莞兆信通讯公司倒闭,董事长高民自杀;同期,诺基亚生产手机按键的苏州闳晖科技,因为跟不上触摸屏技术的发展而陷入亏损;9月8日,深圳市鸿楷兴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倒闭;10月份,深圳福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资金链断缺,停止生产,放弃经营。

对于之前一直火热的手机供应链厂商来说,在手机及相关部件市场增长速度放缓的时候,各种问题就凸显了出来。那为什么表面上风光无限的手机市场,在上游产业链却面临如此寒冬。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共制造超过16亿部手机,同比增长了2.9%。然而讽刺的是,在手机产量激增的情况下,去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年跌8.2%至3.89亿台。上市的智能手机机型仅1659款,减少27.5%。

前瞻经济学人

种种现象和数据表明,中国手机市场正在遭遇寒冬期。至2011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普及浪潮已经基本完善。高中低端市场已经被各大品牌基本垄断,出货量上很难再有提升。出货量减少为代工厂带来很大的问题,首当其冲是产量的减少,直接给代工厂的利润减少。而且出货量减少,为品牌厂商带来了产品积压的问题,手机厂商产品积压对代工厂的加工费造成拖欠。

代工厂之间的竞争激烈

由于智能机普及初期的高额利润,代工厂林立,且都在发展中盲目扩张。在利润缩减之后由于竞争激烈,只能不断走量来维持经营。

由于竞争激烈在后期为了能拿下订单常常将利润压缩到极致。但通过此订单赚的钱只够维持工厂的正常运转,甚至在算入工人工资后发现此单还是赔钱的。但如果不接单的话为了维持机器和工人将损失更多。

那么问题来了,高端手机利润那么高,且销售量也不低。那为什么现在代工市场还这么惨淡?

除了现在流行的代工厂代工手机生产之外,在传统手机制造业,手机生产环节一般都是手机品牌厂商自建工厂来进行加工制造。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加强对产品品控,出货时间有所保证。类似于像中华酷联乃至三星、索尼等老牌手机厂商,其生产都是在其自建工厂里,一般不会交于代工厂加工生产。

劳动成本投入巨大 生产效率却不高

事实上,华为、中兴、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崛起曾给国内代工商带来不少红利。

全球最大的独立代工厂非富士康莫属,除此之外还有比亚迪、和硕、英华达以及分布在东莞、深圳等地的大批中小型代工厂。由于供应链和生产成本的限制,苹果、三星、诺基亚等以OEM的形式委托代工厂生产,就连生产能力强大的HTC、华为等也开始将部分产品外包生产。代工厂的高度发达带动了国产手机行业的发展,小米、乐视等互联网手机品牌的崛起以及对成本的严格控制,代工厂们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一波又一波价格战的掀起,也迫使诸多国产手机品牌拥抱代工浪潮。前两三年,许多一线代工厂通过扩大产能来满足增长的订单需求。2015年10月倒闭的深圳领信光电以生产手机用触摸屏起家,曾是国信通、九洲、酷派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在2011年到2013年智能手机最风光的日子里,领信光电曾进行过两次扩张,到2015年倒闭前,其规模翻了70倍。

廉价劳动力是国外品牌在中国设厂的原因,国内品牌更是长期享受本土优势。但从2014年开始,这种优势大幅减弱,国内人力成本大幅上升。东莞工厂工人薪资在成倍增长,工厂面临大量劳动成本投入。而这方面的成本并不能通过精减人员来减少,新一代的工人受教育程度更高,但生产效率反而不及老一代工人。

目前,在国内无论是手机品牌还是手机供应商,都是处于多和乱的状况,由于门槛不高,甚至很多不是手机行业的人也纷纷进入,像福昌电子的老板就是此类,觉得这个行业有利可图,所以从外行进入。”市场的泡沫已显而易见。一旦市场骤冷,泡沫破裂,这些厂商都只能面对注定的结局。

在此背景下,手机代工行业将迎来艰难转型。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成为厂商需要突破的关键。未来OEM厂商或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生产线上开启“机器换人”战略,发展机器人,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用人成本,且机器人更能适应恶劣环境的工作。其次,制造业向东南亚等低成本劳动力国家迁移,事实上,富士康等制造工厂已经开始有所行动。最后,提高生产技术,代工领域从手机等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型,如医疗器械产品等。

更多行业信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手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告》

相关深度报告 REPORTS

2025-2030年中国手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025-2030年中国手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手机行业的发展背景、产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手机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手机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

查看详情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p0q0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报告库

研究员周关注榜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关注我们
前瞻网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意见反馈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