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当前位置: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报告推荐

国内碳市场的减排成本差异性明显

分享到:
 2014-11-11 16:22:46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149G0

2013年6月18日,我国第一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圳市碳市场启动,之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和重庆碳市场相继启动,标志着我国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减排迈出了重要一步。碳市场覆盖范围是设计和建设碳市场的制度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碳市场的减排潜力和成本。碳市场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越多,覆盖的参与主体和排放源越多,碳市场的流动性也较强,同时碳市场的减排潜力也越大,减排成本差异性越明显,碳市场减排成本也越低;但是,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以下简称:MRV)的技术要求和成本将越高,碳交易监管的难度和成本也越高。

各试点碳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从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看,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碳市场仅纳入二氧化碳作为控排气体;而重庆碳市场却纳入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全部6种温室气体,这虽表明了重庆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但也增加了管控难度。从覆盖的排放源看,各试点省市碳市场均将直接排放源和间接排放源作为管控对象。

另外,上海和深圳碳市场不仅纳入了固定排放源,还纳入了移动排放源如航空业和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等;而其他5个试点碳市场仅纳入固定排放源。

就覆盖行业来说,各试点碳市场均覆盖了第二产业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如电(热)力、水泥、石化、钢铁(冶金)等行业;并且北京、上海和深圳碳市场还纳入了服务业和大型公共建筑。

对于纳入控排企业的排放门槛而言,湖北碳市场纳入控排企业的排放门槛最高,即2010和2011年年综合能耗在6万吨标煤及以上(排放量在12万吨CO2当量及以上);上海、广东、天津、重庆碳市场纳入控排企业排放门槛为特定时期年排放量为2万吨CO2当量及以上;北京碳市场纳入控排企业的门槛为2009-2011年年排放量为1万吨CO2当量及以上;深圳碳市场纳入控排企业门槛最低,为年排放量3000吨CO2当量以上。

各试点碳市场的相同之处则是,覆盖范围设定基本遵循了“抓大放小”的原则。各地碳市场均纳入了试点地区的重点排放和重点耗能单位,广东、天津碳市场覆盖的行业排放总量约占地方排放总量的60%,其他试点碳市场纳入行业的排放总量也分别占各地排放总量的40%以上。

同时,各试点碳市场覆盖范围基本与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广东、天津、湖北和重庆的第二产业占比及其对GDP贡献率约为50%,单个企业排放量较大,因此纳入企业也多属于第二产业的高排放企业,并且纳入控排企业的门槛也较高。

深圳、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及其对GDP贡献率超过60%,加之第三产业单个企业排放量相对较小,所以北京和深圳碳市场覆盖的参加碳交易的第三产业企业多,纳入控排企业的排放量门槛也较低。上海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比较发达的地区,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及其对GDP贡献率相近,因此上海碳市场覆盖的企业也大多属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并对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分别设定了不同的纳入门槛。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p0q0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报告库

研究员周关注榜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关注我们
前瞻网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意见反馈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