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民营”模式促进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情况分析
“公建民营”模式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该模式能够促进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早在2008年,闵行区在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已探索运用了“公建民营”这一模式。经过几年的运营,养老服务“公建民营”模式在提高运营效率方面成效初显,但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资金运营紧张、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一、“公建民营”模式运营效率较高
1、“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为政府松绑
截至2013年底,闵行区共有公办养老机构23家,其中,公建公营机构15家,床位数3863张,公建民营机构8家,床位数2019张。从总体数据来看,2013年,除新开办的H敬老院一次性投入较多使得收支不平衡外,其余“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基本实现了薄利运营。
2、满足老人多元化需求
除养老机构外,“公建民营”模式的优势同样可从社区居家养老中找到佐证。2010年闵行区部分养老服务中心为镇区内400多名老人,特别为其中165名经济困难的孤老、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将74名“4050”服务人员从原有体制中剥离出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社会组织管理,开启了闵行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转型与探索之路。
二、“公建民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问题
由于物价上涨、租金高、收费标准低等原因,因此养老机构均面临资金紧张问题。对于新建养老院而言,几十万的租金同样是一项很重的负担。
2、服务质量仍需提高
“公建民营”机构入住老人对于养老院服务的满意度低于“公建公营”养老机构。因此,“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在提升自身运营效率的同时,应更为注重从入住老人的需求出发,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3、服务规范和监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由于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还没有形成规模,因此不管是服务形式、内容还是对服务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都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管理,社会力量进入该行业风险较大,动力不足。
对“公建民营”机构而言,对于服务人员服务时间、服务质量等的监管问题是其面临的最大难题,应该积极开发系统化的管理软件,并不断完善服务规范和监管制度。
p0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