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能解决“黑飞”难题? 消费级无人机前景存疑
近日,民航局公布了一系列加强无人机管理举措,重点包括6月1日起实施的实名登记、建立无人机登记数据共享和查询制度、开展无人机专项整治工作等。尽管上述举措直指“黑飞”问题,但具体效果仍有待观察。
民航局大力整顿无人机市场,起因是频繁发生的“黑飞”威胁民航安全事件。据不安全统计,2017年4月,我国各地共发生了13起无人机违法违规运行威胁民航安全事件,而且无人机扰航仍在持续。
愈演愈烈的无人机“黑飞”问题,最终迎来了民航局出手整顿。不过,实名制登记有很大漏洞可钻,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无人机管理体系。
虽然无人机管理已经日趋规范,监管机制逐步跟进,但消费级无人机行业的前景依旧不容乐观。
近年来,凭着小型轻巧、价格亲民、强化娱乐等优势,消费级无人机迎来了迅猛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消费级无人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统计,2013年,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为14.95亿元,销量为60万架;到2015年时,市场规模已飙涨至110.5亿元,销量则达到增至430万架。
2013-2015年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然而,好景不长,安全飞行问题将消费级无人机行业推向深渊。与此同时,消费级无人机备受市场质疑,认为存在大量伪需求,行业泡沫严重。一旦消费者新鲜感丧失,以及监管政策收紧,消费级无人机将有可能陷入衰退。
显然,消费级无人机行业前景并没有想象中美好,未来亟需从C端市场转向B端市场,企业级市场才是无人机行业的未来发展关键。
不过,当前企业级市场尚未培育起来,应用范围及规模有限,接下来还需进一步拓展市场。所幸企业级市场潜在需求巨大,预计到2022年,我国企业级无人机市场需求总额将达到2.8亿美元,将有力促进无人机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即便监管加强,将事故发生率降低,依旧难以消除市场担忧,消费级无人机发展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前景不甚乐观。相比消费级市场,企业级市场更具潜力,未来无人机企业要重点向B端靠拢。只有打开企业级市场,无人机行业才能迎来更大发展,否则只会重新沦为航模爱好者玩物。
相关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消费级无人机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消费级无人机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消费级无...
p17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