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贷款发展现状分析 推进农户小贷业务转型
农户小额贷款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核心产品之一,业务开办以来,惠及数千万农户,支农惠农效果显著。为深入可持续发展该项业务,在业务转型之际,分析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因素尤为必要。
多重因素冲击,农业弱质性特征逐步显现,农户收入波动加剧。近年来全国各地频繁遭受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侵袭,受害区域农产品大面积歉收,甚至绝收,农户收入减少,且农业保险开办区域有限,大部分农户风险难以有效转移。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导致产品市场价格下降,相关农户农业生产难以为继。此外,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黑天鹅事件频发,各地农牧企业多采用“公司+农户”生产模式,产业链上农户群体庞大,受不良事件影响较大。
业务转型,农户小额贷款余额下降,对不良稀释作用减弱。农户小额贷款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当前风险暴露后,基层行对发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持谨慎态度,贷款增速放缓。新一轮授信条件趋严,新增客户基本不采用信用、多户联保方式发放贷款,但受县域担保难的现实环境影响,新客户拓展缓慢;存量客户方面,通过对客户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方面评估后,仅对优质客户办理续贷,贷款余额下降较快。根据农户需求变化,进一步加大支持规模农户大额资金需求,对农户小额贷款产生一定挤出效应。
经营管理能力薄弱,风险逐步显现。部分基层行客户经理贷前调查不深入,形成准入把关不严、贷款约期不合理、还款方式选择不符合实际等问题,埋下风险隐患;贷后管理缺失,贷款资金用途监管不到位,缺乏实地检查、贷后回访,不能及时清收到期贷款,导致不良风险上升。产业链农户贷款风险初步显现,部分地区对“公司+农户”等新业务模式关键风险点防范不周,市场波动、公司与农户合作出现分歧等事件发生时,农户收入波动、合作公司不承担风险责任,导致贷款大面积拖欠,贷款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加大,风险逐步积累。近年来,农业银行总结经验,加大对农户小额贷款不良清收力度,但面临一系列问题。随着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剩余违约客户中“钉子户”比例不断提高,清收难度日趋增大。不良示范效应较广,前期多以多户联保方式推进贷款投放,联保小组内一户不良,小组内其他成员跟着拖欠不还,甚至部分地区一户欠款,全村不还。农村地区执法成本较高,农业银行通过法律手段清收,即使赢了官司,也常常出现“赢了官司追不回钱”的结果。此外,部分因贷款人死亡等原因造成的不良,不能得到及时核销,导致相关行风险累积,受“停复牌”等风险管控制度约束,业务难以有效发展。
新形势下,持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业务转型、鼓励服务创新是农户小额贷款应对考验的有效途径。转变发展观念,变追求规模为强调发展质量,持续推动客户结构、产品要素、担保方式等优化,加大不良核销力度,追求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收益协调发展。针对主产区、特色产业集群等,建立专业支行或专业营销团队,研究指导农户、合作社、农牧企业等规范合作,提高农户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农业银行由信贷资金提供者向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供应商角色转变。
文中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小额贷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2a05836fb1fe4e29.html
相关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统计近五年小额贷款行业运行数据,第一部分全面地分析了小额贷款公司当前的运行状况;由于未来小额贷款行业面临的形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第二部分在未来发展...
p0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