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关于陕西省开展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建设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分享到:
 2020-11-20 16:55:38  来源: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 E1148

交通运输部关于陕西省开展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建设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关于陕西省开展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建设等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报送〈交通强国建设陕西省试点实施方案〉的报告》(陕交字〔2020〕25号)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2019〕859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建设、打造现代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秦岭隧道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打造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提升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四型机场”理念落实、大宗货物运输组织管理模式创新、隧道主动防控和应急智能管控能力建设、交旅融合精品品牌打造、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全方位质量与安全监测、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2020年9月1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陕西省试点任务要点

一、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建设

(一)试点单位。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补齐航空枢纽设施短板。推动西安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积极引入各类交通方式,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打造立体综合枢纽,提升枢纽辐射能力。

2.积极推动航空客运发展。持续完善航空客运网络,加密国际航线网络。优化航空旅客中转服务,强化与主基地航空公司战略协同,深化与在线旅游平台战略合作,升级中转保障设施,提升跨航司联运服务水平。推动“航空+旅游”融合,完善“中转+旅游”产品体系,丰富中转延展服务。推进“航空+文化”发展,打造候机楼陕西历史文化展区。

3.加快航空物流发展。拓展货运网络服务范围,提升西安航空枢纽辐射国际国内能力,适时开辟全货机跨境物流专线。加大物流市场拓展力度,强化与国际货运航空公司合作力度,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探索发展冷链物流、医药物流、保税物流、物流金融等新兴业态。提高航空物流服务水平,探索开展西安机场与国内重点城市、主要货源城市间卡车航班业务,推动多式联运信息共享、设施设备协同,推广智慧物流技术。

4.大力推动“四型机场”建设。推进安全风险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常态化,深化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加大节能降耗力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展绿色施工与绿色运营行动。完善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建设,提升机场协同运行保障能力,推进机场内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机场外部信息系统无缝衔接,加快推行全流程智能化服务。规划建设机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等人文项目,提升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功能。

5.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增强安全运营效能,强化航班安全运行环境和资源保障。完善机场分区管理模式,发挥协同管理平台效能。推进机场与轨道交通设施、服务、标准、信息一体化发展,打造优质空地联运服务产品。完善特殊旅客服务设施设备,优化无障碍环境。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基本完成西安机场三期工程设计,“四型机场”理念充分体现,航空客运竞争力有效增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中转旅客量占比达到13%以上。

通过3—5年时间,“四型机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西安机场旅客吞吐量保障能力达到7100万人次以上,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保障能力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保障能力力争达到80万吨。多层次航线网络效应逐渐显现,国内航线质量大幅提升,航空快线(每日10班以上)达到30条,全货运航线通航城市40个,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到80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航城市50个。机场中转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中转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服务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中转最短衔接时间(MCT)国内互转45分钟,国际国内互转80分钟,国际互转50分钟,在机场中转服务产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指南、标准等政策成果。

二、打造现代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

(一)试点单位。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榆林市交通运输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快提升多式联运设施能力。推进靖边海则滩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周边道路扩能改造。强化与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运输联系,打造高效联运通道。

2.推广标准化装载单元。大力提升多式联运换装转运自动化水平,建立大宗货物装载分类评价体系,推动多式联运一体化标准化装载。

3.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充分发挥电气化重载铁路安全、经济、环保优势,加大煤炭、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力度。运用交通规划、运输管理、运力调配等多种手段,提升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精细化管理水平。

4.创新运输组织管理模式。优化运输线路业务操作流程,加强货源组织、运输方案编制等环节管控。加强多种运输方式信息共享服务,推广大宗货物运输的“一单式”服务。探索开发多样化运输产品。打造集装箱精品线路,提高货运通道返程运力使用水平。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建成靖边海则滩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有序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在煤炭等大宗货物多式联运流程优化、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

通过3—5年时间,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取得显著成效,多式联运装载一体化标准化水平大幅增强,大宗货物运输“一单式”服务全面推广,在多式联运一体化标准化装载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

三、秦岭隧道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一)试点单位。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构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基于不同风险的秦岭隧道风险源清单。打造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系统、结构安全及运营安全智能感知系统、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算法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安监”系统,制定安全风险地图,实现风险动态感知和精准管理。强化隧道承载状态和使用寿命评估,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2.打造主动防控和应急智能管控系统。研制基于光纤光栅、光电图像等新技术的新一代隧道结构安全智能感知设备,建设融合物联网通讯技术、BIM+GIS技术的三维隧道结构安全监测及展示系统平台,打造基于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评估的主动防控系统。研制运营安全要素智能感知路侧单元,建立综合智能感知系统,推动隧道运营安全管理与智慧感知技术深度交叉融合。

3.建设应急救援中心。推进隧道救援人员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专业化应急救援保障队伍,打造特长隧道集成综合管理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

4.推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依托结构安全和运营安全智慧感知系统平台在线监测数据,积极开展隧道交通流特性、隧道驾驶行为、隧道主动防控技术、隧道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等野外科学观测、监测、综合研究,有效支撑隧道安全防控基础研究和设备研发。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秦岭隧道安全风险地图制定,秦岭隧道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逐渐完善,安全防控体系更加健全,隧道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有效提升,在秦岭在役隧道安全生产风险事件列表及风险源辨识、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取得典型成果,并形成指南、办法、标准等政策成果。建成秦岭隧道综合管理系统,在开发隧道结构群安全在线监测、运营安全智能在线监测、自动应急处置、定期和专项巡检等方面研究取得显著突破,并形成核心技术成果。

通过3—5年时间,力争建成国家级隧道救援人员培训基地,应急救援队伍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秦岭隧道安全防控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实现智能感知、主动预防、快速预警、三级联动、高效防控、极速响应,出台《隧道安全防控体系技术指南》。力争推动成立“秦岭特长隧道交通特性与驾驶行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四、打造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

(一)试点单位。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汉中市交通运输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畅通旅游网络。深入贯彻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以G108汉中段及留坝境内“G316+G244+高江路”为重点,打造生态观光支线、产业园区专线和旅游交通环线,推动重点4A和3A景区公路快捷相连、重点景区通二级公路。完善道路标志标线系统,提升道路行驶安全性。

2.建设旅游风情走廊。加大道路治理工作力度,营造整洁优美环境。因地制宜推动既有道路设施绿色化改造。提升道路两侧绿化文化品质和四季景观效果。

3.完善服务设施功能。完善公路沿线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区、观景台、公路驿站等休憩场所。完善停车、如厕、购物等功能,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区、露营地等配套设施服务能力。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利用机制,发挥旅游公路宣传窗口作用。

4.提升旅游信息服务水平。建设全景漫游展示系统,完善景区预告、指引标识系统。充分考虑车联网、物联网、北斗卫星定位以及基于LTE通信系统的车用无线通信(LTE-V)等技术,建立视频监控、智能感知、重要景区ETC智慧停车等系统,全面提高交旅融合信息服务水平。

5.打造旅游交通客运品牌。依托汉中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弘扬交通文化。加大自驾游、徒步游宣传力度。打造G108平川段城际公交运输精品品牌,开通连接城乡旅游快速专线、旅游公交专线,提升公共交通自助游质量。

6.强化保障能力。成立政府协调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合作制度,探索建立“建管养运”合作体系、多业融合体系。深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提升城乡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积极探索“政府财政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投融资模式,提高交旅融合资金保障能力。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交通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安全高效、绿色畅通,基本建成集两汉三国、汉源文化、生态旅游、休闲体验、科技观光于一体的旅游风情走廊,出台《陕南交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指导意见》。

通过3—5年时间,交通旅游在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运输组织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发展,3A以上景区旅游快速专线或旅游公交专线通车率100%,旅游交通客运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建成多个交旅融合综合服务区和文化宣传特色节点,完成交旅融合信息平台建设,基本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

五、提升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智能化水平

(一)试点单位。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提升高速公路建设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应用,推动高速公路施工全流程、透明化质量管理,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智能化管控。

2.提升高速公路运营智能化水平。全面拓展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运营期路基、桥梁、隧道及高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保障高速公路重点工程结构状态监测和数据连续稳定,强化主动预防性养护工作。

3.强化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积极开展面向高速公路建设的BIM技术应用研究,强化三维建模及数据标准格式转换、模型加速、信息提取等关键技术引用。以外环高速公路南段工程为依托,研发协同管理系统。加强桥隧施工全过程痕迹化追踪管理,加快推进BIM技术与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控相结合,推动项目精确化管理,强化运营期结构安全状态识别和预警。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建成陕西交建长安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高速公路建设期、运营期全方位质量与安全监测,建成基于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的桥隧建设BIM协同管理系统,形成技术标准等相关成果。

通过3—5年时间,BIM技术应用贯穿于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全过程,模型轻量化与模型快速展示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实现建设期及运营期模型结构及监测信息的可视化。建成结构状态评估与预警模型,建成高速公路监测与管养管理平台,实现高速公路项目实施阶段和运维阶段的高效协同管理。在高速公路BIM技术应用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指南、标准等政策成果。

物流项目规划设计

推荐报告REPORT

3000+精品报告大全 »

Copyright © 1998-2025 前瞻产业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J顶部